甘肃彩陶艺术展亮相国博

网站首页    文化遗产资讯    甘肃彩陶艺术展亮相国博

       2019年12月25日,“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据悉,该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主办。展期12个月。此次展览共展出史前彩陶194件(套),涵盖甘肃彩陶各个历史时期,其中,展厅中心位置展出了一件漩涡纹四系罐,罐子表面大部分用黑彩饰以大小不等的漩涡及水波纹,其流畅的线条与精美的构图,使其成为马家窑文化的代表作,被誉为“彩陶之王”。

 

甘肃省博物馆藏垂弧锯齿纹瓮      图片来源:国博君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过去也有人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它是1924年首次在甘肃临洮马家窑发现而得名的,主要分布于甘肃和青海的东北部,而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的中下游为中心。马家窑文化是受中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据碳十四测定,马家窑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190—1715年。

 

       新石器时代中期是彩陶纹饰发展的鼎盛时期。以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为代表,标志着我国陶瓷纹饰已进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仰韶文化分布范围广,延续时间长。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仰韶彩陶纹饰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仰韶文化,不学考古的人可能有点陌生,但我们一定都知道半坡遗址,记得教科书上的那张人面鱼纹彩陶盆的照片吗?它于1955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彩陶盆呈红色,由细泥红陶制成,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充满奇幻色彩。

人面鱼纹彩陶盆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庙底沟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又一类型。它遍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陇东、陇西、陇南,青海东部等地区。已发掘的典型遗址有河南偃师高崖、山酉平陆盘南村、陕西华阴横阵、华县泉护村等。庙底沟文化的彩陶自然更为发达成熟,为仰韶文化彩陶艺术发展的高峰。它的彩陶增加了红黑兼施和白衣彩陶等复彩,鸟纹占象形纹饰中的绝大多数,由写实到抽象逐渐演变成一些曲线并融会到流畅的几何纹饰中。庙底沟文化分布范围大,文化张力非常强劲,影响遍及整个黄河流域的上游至下游地区,而且跨越秦岭、淮河,传播到长江中游和上游地区,同时北出塞外,影响到达了河套至辽海地区。考古学家王仁湘认为,庙底沟文化彩陶所奠定的艺术传统,还影响到后来古代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开拓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庙底沟的彩陶掀起了中国史前时代的第一次艺术浪潮。

 

庙底沟文化彩陶典型纹饰

 

       一种主流观点认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足迹,可追溯到史前彩陶艺术,彩陶是中国最早的工艺品。也许人类从一开始就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器物既实用又美观,他们对于美的追求相当执著。“泥沙入手经抟埴,光色便与寻常殊”,事实上直到今天,陶器依然被我们广泛使用,中国的紫砂壶,日本的陶艺产品以及欧洲的彩陶艺术一直都是收藏家们的最爱。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陶器简约朴素又别具韵味,它所承载的艺术观念、审美志趣也许会延续得更为久远。

 

2020年3月31日 23:33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