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编委会办公室建章立制,先后制定《〈中国文物志〉编纂出版项目管理办法》《〈中国文物志〉会议制度》《〈中国文物志〉项目调研、督办及差旅管理办法》等制度,保障编纂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根据志书“横分门类,事以类从”的体例要求,结合文物工作实际和行业特点,在广泛征求文博专家、志书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篇章节目,确定总述、大事记、文物管理编、文物事业编、不可移动文物编、可移动文物编、人物、文献辑存八大部类,明确主要记述内容;编制《〈中国文物志〉编纂工作手册》《〈中国文物志〉编纂项目实施方案》及《〈中国文物志〉行文通则》。
·重大时间节点:
2014年7月21日
国家文物局召开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正式启动《中国文物志》编纂工作。
2014年8月4日
国家文物局党组任命董保华为总编纂,组建编纂团队。
工作计划编制与篇目设置阶段
2016―2021年,编委会办公室组织开展编纂工作,包括收集整理资料与集中撰稿工作,编制各篇《撰写说明》,审订初稿示例,作为撰稿工作的一般遵循;国家文物局直属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动物研究所等参编单位根据要求承担撰写初稿、提供资料及配图工作。
·重大时间节点:
2019年
编纂工作进入审改阶段。文博专家负责专业内容,确保记述完整、重点突出、评价准确;方志专家负责规范行文、统一体例。几经审改后,志稿质量基本达到编辑出版要求。
2021年3月
国家文物局召开《中国文物志》终审会,经评议,全部志稿通过终审。
资料收集与志稿撰写 · 统稿修改与编纂审定
2022年,《中国文物志》正式交付文物出版社启动编辑出版工作。2025年4月21日,编辑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这部历经一年筹备、六年编纂、三年编辑的 “十年磨一剑”之作,最终形成七卷16分册、1360余万字、7500多幅图的大型志书,成为我国首部综合性文物行业国家志书。
全书以“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服务公众”为定位,科学划分为《总述 大事记》《文物管理编》《文物事业编》《不可移动文物编》《可移动文物编》《人物传》《文献辑存》七卷。编纂过程中,文物出版社组建专业编辑团队,在确保文物专业性、准确传播文物知识的同时,注重语言通俗性与志书实用功能的结合,力求实现 “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的传播价值。
下一步,文物出版社将大力做好《中国文物志》宣传推广工作,努力扩大读者面,充分发挥其资政存史、教化育人作用。同时,将充分利用《中国文物志》志鉴资料,深入策划选题,建立专题数据库,充分挖掘其多重价值,以更好地服务行业和社会。
编辑出版与宣传推广阶段
《中国文物志》项目历程
不可移动文物编
《不可移动文物编》是《中国文物志》资源部分,重点记代表性文物,以点带面反映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