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子争鸣
公元前七世纪左右,中国历史进入了长达五百年之久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思想、哲学最为活跃的发祥期和创造期。
春秋战国孕育出的时代精神是强力竞争、强势生存。春秋三百年左右的纷争组合,打碎了古典联邦王国时代的窒息封闭,铁器出现、商业活跃、井田制动摇、天子权威削弱、新兴地主与士人阶层涌现,整个社会的生命状态大大活跃起来。
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缓冲的铁血现实。彻底的变法,彻底的刷新自己,成为每个邦国迫在眉睫的生存之道。由此引发的人才竞争赤裸裸白热化。无能的庸才被抛弃,昏聩的国君被杀戮,名士英才成为天下争夺的瑰宝,明君英主成为最受拥戴的英雄。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中华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进了这场全面彻底的大竞争之中!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争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
百家蜂起,诸子争鸣。华夏大地上,摆脱原始蒙昧和混沌意识的理性主义思潮日益崛起,奠定了中国思想的基础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其中,作出最大贡献的便是创立了儒家学说的孔子。
距今二千五百年前,即公元前五世纪,世界迎来了大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印度诞生了释迦牟尼,希腊诞生了苏格拉底和普拉东,那时东方的华夏大地则进入了长达五百年之久的春秋战国时代,涌现出了孔子、墨子、老子等一批被称为诸子百家的著名思想家。中国传统思想学说的大部分是在这个时代产生的,其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支柱的是孔子的儒家学说。
孔子的无神论世界观,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个体人格的尊重和以“仁”为核心的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年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支柱。孔子也由此和同时代的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共同成为人类思想的圣哲。
作为孔子思想继承者的孟子和荀子完成了儒家的思想路线。孟子提倡“仁政”,并推崇伟大的人格理想;荀子则提出“性本恶”的命题,主张以“礼”来建立社会的规范。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以无为而自然的哲理观对儒家学说作了补充。此后,儒道互补便成为中国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身世充满谜团的鬼谷子是纵横之术的倡导者,而身为军事家的孙子则以睿智的兵法思想影响了后世。
那么,作为中国文化圣哲的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孔子像。孔子于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生于山东省曲阜峄山。视频中这幅画于明代的《孔子圣绩图》描绘了孔子的人生经历。由于父亲的早逝,孔子为了家庭的生计不得不去做各种工作,期间还成为了鲁国饲养动物的官吏。当时孔子的梦想是在频繁战乱的环境中,能够对鲁国政治进行改造。后来孔子为了增长见闻,开始周游列国,他希望通过对他人的访问和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
孔子三十六岁时,在临近的齐国听到了从未听过的古代音乐——韶乐。据说,孔子对韶乐感动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韶乐是从西周传下来的古代音乐。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士父钟,是西周的青铜乐器——编钟。由编钟演奏的音乐,不只是为了娱乐,在对神和祖先的祭祀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周代,音乐被当做仪式中必须而神圣的东西,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止是编钟,还包括古琴等弦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