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书法气韵之美

网站首页    专题报道    艺术生活    颜真卿:书法气韵之美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颇深。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排在第一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的真迹早已不知所踪,唯有摹本得以流传;而《祭侄文稿》的真迹幸运地留存了下来,我们才得以有幸见到一代书法大家与其作品的气象与精神。

 

       《祭侄文稿》作于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是颜真卿为在安史之乱中遇害的侄子颜季明所写的悼文。全文23行,269字(涂改30余字),仅七次蘸墨,第一笔蘸墨后连写53字,可谓激情汹涌,一气呵成。文字排布时疏时密,错字随手涂去,墨干了也无视,全文多次出现枯笔,更让人感到悲壮苍凉。

 

       公元755年十二月,安史之乱爆发,河北诸郡纷纷倒戈,唯有颜真卿率先勤王,在安禄山势力范围的腹地集结20万大军,誓死不降。

 

       当时颜真卿是平原郡太守,他的堂兄颜杲卿是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县西南)太守,兄弟二人遥相呼应,牵制敌军。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才十几岁,常常在两郡间往来,通报消息。然而第二年,叛军史思明攻陷常山,颜季明被斩首,颜杲卿被肢解,颜氏一家30余口被灭门。

 

 

2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 图片来源网络

 

       这件惨案发生两年之后,颜真卿才有机会派人去河北为亲人收尸。结果只找到了堂兄的一只脚,和侄子的头颅。他悲愤难抑,面对着侄子的头骨,奋笔疾书,“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留下这名垂千古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让我们见到的,不仅是大书法家颜真卿,而且也是忠烈名臣颜真卿;它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

 

《唐颜真卿书郭虚己墓志铭》

 

       《郭虚己墓志》,1997年10月,在偃师市首阳山镇砖厂发现的唐墓内的甬道内发现。它很好地保持了颜真卿楷书原始风貌。

 

       此碑因深埋地下,保存完好,字口清晰,为目前已发现颜真卿(41岁书)最早的书法作品。颜真卿所写的碑文,大多已残缺损坏,所以《郭虚己墓志铭》显得更为珍贵。

 

《唐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

 

       《东方朔画赞碑》全称《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俗称颜子碑。自署天宝十三载(754年)十二月立。 晋夏侯湛文,颜真卿楷书,碑阳额为其篆书。碑阴记为颜真卿撰文并楷书,额为其隶书。

 

       《东方画赞》碑文字体平整峻峭,深厚雄健、气势磅礴,为颜氏四十五岁盛年时之作。是临习颜体大字的最佳范本。

 

《唐颜真卿书争座位帖》

 

       《争座位帖》是广德二年(764年)颜真卿写给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信稿,凡七十六行,近二千字。

 

       清阮元评道:“《争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为行书之极。”向来言语刻薄的米芾,也对于颜真卿的行、草书却赞不绝口。米芾《宝章待访录》:“字字意相连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也,世之颜行书第一书也。”

 

《唐颜真卿书麻姑仙坛记》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四月立。

 

       碑文苍劲古朴,骨力挺拔,线条粗细变化趋于平缓,笔画少波折,用笔时出“蚕头燕尾”,多有篆籀笔意。其结体因线条厚重,为了在字的中宫留出余白,以避免壅塞,不得不竭力向四周扩张,外拓的写法被推向极致。

 

《唐颜真卿书颜勤礼碑》

 

       《颜勤礼碑》,唐颜真卿撰文书丹,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楷书,碑文一通。

 

       此碑结字端庄,宽润疏朗,气势雄强,骨架开阔,方形外拓,横细竖粗非常鲜明,方圆转折的笔法清晰。由于入土较早,残剥损毁少,又未经后人修刻剔剜,所以能比较准确地体现颜书宽绰、厚重、挺拔、坚韧的风神。

 

《唐颜真卿书颜家庙碑》

 

       《颜家庙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公元780年(唐建中元年)7月立,额篆书"颜氏家庙之碑"六字,为李阳冰书。

 

       此作品为颜真卿七十二岁所作,笔力雄健、结体庄密,通篇刚劲严整,雄伟挺拔,当为颜书中最庄重者。搀以篆籀笔意的点画中蕴含朴拙老辣之韵,可谓人书俱老。

 

       学习书法,不仅是学习字体笔法与结构章法,更是学习其内在的文化意义与承载的精神内涵。此二者,颜公当之无愧为楷模。

 

 

 

 

 

2019年9月12日 13:59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