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

网站首页    专题报道    艺术生活    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

       死亡是生命的结束,但却是图像的发端。为了延续死者的“生命”,雕塑、画像等一系列艺术形式才得以出现。图像使无形的灵魂变得有形,使短暂的人生成为永恒,丧葬艺术将死亡转化为充满希望的契机。与死亡有关的视觉图像正是此文的研究对象。

       中国的墓葬美术以其源远流长及丰富的内涵而见长。地下的墓穴从不表现阴暗的死亡世界,它们的主题总是幸福和光明的,正是希望藉由这类艺术形式征服死亡。人们将墓葬想象并建造为死后居所,这既是中国古代“事死如生”丧葬理念的体现,同时也决定了墓葬空间与内容的基本特征。

 

河南新安李村二号宋墓墓室北壁与墓顶

 

       河南、山西、河北、山东、陕西等地相继发现了大量宋金时期的带有砖雕或彩绘的“装饰墓”。

 

山西汾西郝家沟金墓墓室西北、北、东北壁彩绘

 

       建墓者采用了独特的方式营建模仿现实建筑的生活空间,利用墓砖以及墓壁上的彩绘来表现多层铺作的仿木结构,砌出倚柱、斗栱、梁枋、门窗等建筑元素。

       同时,墓壁各面描绘桌椅、衣架、灯檠等家具陈设,另外还展现出墓主家居活动的场景,包括夫妻对坐、侍者备食、伎乐舞蹈、杂剧表演等场面,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山西大同徐龟墓西壁散乐侍酒图

 

       墓内的壁面装饰繁复多样,但墓室的尺寸通常不大,随葬品也相对较少。这些装饰墓的所有者大多属于殷实富裕的庶民阶层。该形制在平民当中逐渐普及,迅速成为了中原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墓葬类型。

       将宋金时期的装饰墓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利用考古材料去探讨宋金时期庶民群体的家庭生活与丧葬习俗。以往由于资料不足,学界对于这一群体缺乏了解,聚焦于墓葬内的图像与空间,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原北方地区丰富的社会文化,展现历史的多元面向。

 

河南登封唐庄二号宋墓西北壁壁画局部

 

       墓葬艺术作为具有一定系统性和延续性的丧葬传统,其背后的主要观念是什么?丧葬艺术能否为我们提供另一种认识历史的途径?特定的图像题材如何被建墓者所选择?其功能和意义为何?图像与空间设计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墓葬内容体现出怎样的社会生活、礼仪习俗、信仰世界?这些墓葬又如何成为该时该地特定人群的文化与身份的表达?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将开启一段从图像到社会与信仰的探索之旅。研究的主要区域范围限定在以北宋两京地区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即徐苹芳先生提出的“中原北方地区”的地域概念。这一地域范围的界定主要源于该地区内发现了数量可观的仿木构砖室墓,它们具有一定的共性,既可以代表两京地区墓葬的基本特征,体现墓葬艺术与区域传统之间的关联,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技术与风格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和传播,为探讨宋金时期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信息。

       这类墓葬自北宋中后期开始在平民中流行,至金代后期成为该区域内最具代表性的墓葬形式。

 

山西稷山金墓北壁妇人启门图

 

       研究的主要时段也集中于北宋中后期到金代后期。中原北方地区在11至13世纪之际先为北宋、后为金朝的统治区域,金灭北宋后该地区的葬俗改变不大,宋末金初装饰墓的形制与内容十分相似。我们在面对许多非纪年墓的材料时,很难以王朝的断代割裂这批考古材料,因此可将中原北方地区的宋金墓作为整体进行研究。

       对于内容所讨论的时段,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是“唐宋变革”,虽然本研究并不以直接回应这一宏大议题为主要目的,也力图避免将丧葬观念的变化视为唐宋转型的简单注脚。然而,安史之乱以来,有关丧葬的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虽未被彻底破坏,但丧葬礼俗的表现形式却发生了重大变革,具体反映为丧葬重心的转移,丧葬观念不断趋于大众化、世俗化。这正是中原北方地区仿木构砖室墓出现与流行的大的历史背景。只有将研究对象置于该时代背景之下,从墓葬材料出发探索特定群体的历史轨迹,才能更好地理解北宋中后期以来社会文化的发展。

       我们对宋金时期的装饰墓进行了综合讨论,研究涵盖丧葬艺术的不同层面:既考察了墓主所属的社会群体,也分析了墓葬营建的工艺流程,还探讨了墓内图像以及整个墓室建筑的意义。宋金时期的装饰墓为富庶的平民所有,内壁装饰经过整体规划,图像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画面的位置、形式体现出其功能与含义。我们通过关注图像与空间、墓葬与亡者之间的联系,可以获知墓葬设计中隐含的逻辑。墓中图像并非只是简单地模仿或再现墓主夫妇的日常生活,抑或仅仅为墓主人提供一处死后的居所。墓葬内容既包含特定群体对于理想家庭生活与社会关系的设定,还与当时当地的丧葬礼俗紧密相关,意图为亡者提供祭祀、供奉的礼仪环境。

 

山西汾阳东龙观王立墓北壁墓主夫妇像

 

       与此同时,孝子、启门、仙人等场景进一步表明,墓主在死后的世界还存在往生净土、飞升仙境等多种选择。

       通过这种多中心结构的设计理念,墓葬成为了一个融合世俗生活、丧葬礼俗和死后世界观等内容的有机组合,不仅呈现为地下的实体空间,更是塑造出一个专属墓主的想象空间。

       这些墓葬是富民阶层社会身份的自我表达,也是礼俗互动的体现。

       此处的“礼”与“俗”并非是对社会文化简单地二元划分,而是讨论不同因素之间影响与平衡的切入点。二者既包括礼仪与风俗、精英与大众、制度与实践,同时涉及唐宋之际丧葬文化的整体变革,另外还关系到该时期宗教艺术与墓葬美术之间的互动。历史情境中各种观念、习俗的交织,通过视觉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礼俗与信仰的融汇,也使得丧葬艺术充满了变化与活力,成为了维护文化与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

 

 

 

来源:文物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

2020年9月7日 13:53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