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兴文化志愿服务情况

网站首页    首都红色文化建设研究    1、首都文化志愿服务建设与成果    北京大兴文化志愿服务情况

       作为北京市“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南中轴核心区,大兴区是首都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门户。《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特别指出,未来大兴将是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科技创新指引区、首都国际交往新门户、城乡发展深化改革先行区。

       2019年,北京市大兴区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工作总目标引领下,获得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称号,极大地提升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能。目前,全区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完善,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共计700余处,实现了全覆盖;各镇街配备文化专职干部221人,配备行政村(社区)文化组织员701名;全区每年开展文化活动300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200万余人次。
       虽然全区目前基本建设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城乡之间仍存在不平衡现象,农村地区的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服务效能等方面与城区相比存在差距。而这,也就成为有“红色文化轻骑兵”之称的文化志愿者“施展拳脚”的重要舞台。

       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的破浪余波

       据了解,大兴区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开始于2009年,在2018年以前,大兴区“百名文化志愿者连百村”项目曾获得文化部示范推广的称号,每年还有固定雷锋日、国际志愿者日、送福到家活动。除此之外,新设立项目往往都不够成熟,开展一两年便停止了。2018年,大兴区文化馆正式设立文化志愿者部,专职于大兴区文化志愿者管理和志愿服务工作,明确部门的主要职责和具体工作人员,部门建立后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发展。同时也在多方面、多角度的探索工作目标方向、工作机制以及合适的发展途径。

       近年来,策划开展了一系列“小而精”的节日主题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紧扣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文化馆开放日”概念的雷锋日、庙会形式的端午民俗活动、科普戏曲台前幕后故事的重阳演出、走入军营温情满满的中秋活动等,这些活动融合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形式新颖、内容丰沛。小小的活动中,吸引了舞蹈、摄影、手工艺、声乐、文学创作、绘画、书法等方面的文化志愿者加入。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活动中参与的群众年龄段降低到40岁左右,同时,还吸引了许多年轻的具有专业艺术能力的志愿者加入。

       内外兼修的整体规划

       2018年,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验收的同年,文化志愿者部启动了三年期的“文化志愿 联动计划”项目。项目首年,通过邀请数名行业专家学者的走访调研,梳理了全区22个主要镇街的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编撰发布了《大兴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规划报告》,为未来工作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项目专家库、资料库同步配置完毕。

       2019年,全新的大兴文化志愿者视觉识别系统以及对应的标准化装备让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有了统一的外在形象,而《大兴文化志愿服务试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的出台则规范了文化志愿者们的工作标准,增强了团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此外,伴随星级志愿者评定标准出台的,还有常设的实体化“文化志愿者之家”。这里既是文化志愿者平时聚会沟通的场所,还按月举办为星级志愿者们定制的不同门类专家分享活动,用以激发志愿服务热情、回馈志愿者的辛勤付出。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文化志愿服务线下工作有所停滞,文化志愿者骨干们也都补充进入镇街、社区、村等各级防疫机构,继续发挥作用。虽然线下活动无法开展,但维护互联网文化环境,倡导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理念,才应该是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这一阶段,乃至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互联网文化志愿者概念犹然而生。
2021年,互联网文化志愿者线上课程与大兴区文化志愿者线上课同步推出,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精品课程将成为文化志愿者们分门类培训学习的基础教材,而伴随专业文化志愿者认证体系的完善,也将有更多在培训中脱颖而出的具备专业能力的志愿者脱颖而出,为广大群众带去更高质量的文化志愿服务。

       逐级深入的创新之路

       有了逐级联动、覆盖全区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在管理层面思索更多的是,如何能够为文化志愿者提供更为广阔的服务空间?如何能使文化志愿者能够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当中的重要补充力量?怎样去拓宽文化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路径?

       在2019开展的“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中,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思路愈发的清晰。这一年,配合文化馆总分馆制设立的四家试点单开展大量文化志愿者专业化培训,文化志愿者个人能力、文化志愿服务频次、品质得到显著提升,示范引领效果明显。另外,设立“友邻之翼”项目,作为志愿者服务分馆的形式探索。这个项目从群众文艺、绿色生活、乡土文化接续、基层服务四个方面展开,开展了油画体验、京剧妆扮体验、古典舞、垃圾分类讲座、群众文化根脉短文撰写等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中丰富多样的内容促进经历了拆迁征地、回迁定居后,由村民转到居民的“榆垡新居民”更好的融入社区生活,为榆垡分馆送去一些新颖思路、优质活动与服务。

       经过四年的筹划发展,从发布《大兴区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规划报告》、建立《大兴区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统一文化志愿者整体形象,建立文化志愿者之家,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与镇街建立试点,以项目制配送服务等工作内容,在前期与专家的研讨中,也得到认可。志愿者的加入,既可解决总分馆当中“人”的问题,成为一支重要的补充力量,也能快速发展壮大大兴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各分馆的需求配送、基础服务工作等等,也为志愿者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更符合个人意愿的服务空间。

       “十四五”文化志愿服务新征程
       一是打造特色团队、健全各级管理体系。招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文化志愿者加入团队。筛选志愿者库中活跃参与者并进行分门别类,逐步组建一批艺术形式多样、具备自我提升能力的特色团队。大力发展下级团体,继续优化完善管理体系,打造创新型文化志愿服务组织。二是提升整体素养、形成团队特色文化。充分发挥组织管理职能,以文化志愿者、志愿者团队素养提升为己任,在广大志愿者当中开展深入调研工作,通过“文化志愿大讲堂”“文化志愿者之家分享活动”等项目,发展一批,发现一批优秀文化志愿者,加强宣传引导,提升文化志愿者整体形象,并形成本区域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内涵价值,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三是立足公共文化、拓展志愿服务范围。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基石,明确文化志愿服务发展方向,激发文化志愿者的公共服务意识,坚持“以文化人 公益服务”理念,全面深入全区各分馆、站。拓展服务空间、延伸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以填补群众文化工作当中的空缺与盲点,更好的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公共文化事业注入动力源泉。四是拓展形式内容、打造明星品牌项目。加强与本区域各级文化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的联动,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文化平台、媒体等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新起点新形势下的文化志愿服务形式与内容,以提高体验感、参与率、满意度为目标,打造具有多元文化、特色文化的品牌文化志愿服务项目。

       文化馆总分馆制下的政策势能转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文化馆作为政府公益性群众文化单位,肩负着宣传、带动地方群众文化发展的重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高位”。如何发挥制度优势将国家政策势能逐阶转化,加快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构建的速度和效果?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

       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建立对于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需要。首先,通过整合资源、合理分配,促进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其次,有利于文化干部、文艺队伍、文化管理员、文化志愿者、文化专家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培训指导等方式提高区域整体群众文化水平和技能。

       而在总馆、镇街分馆、村社站点起到串联、承接、拓展工作的,就是广大文化志愿者。借助文化馆总分馆制逐级推进、数字文化馆应用下,建立服务于各级文化机构的文化志愿专家库和资料库;建立覆盖总馆(文化志愿者总队)、分馆(文化志愿者分队)、站点(文化志愿者小分队)的三级体系;建立“数字文化馆”基础上的线上文化志愿者联动机制,将总分馆制政策势能释放到文化志愿服务领域,必将成为未来工作的突破口。
       “十三五”期间,依托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连续开展三年的“文化志愿 联动计划”将大兴区文化志愿者管理体系、视觉形象逐步规范统一,清源、亦庄、高米店、瀛海四个镇街志愿服务工作试点单位初见成效,通过年度开展、艺术门类齐备的骨干轮训,基层文化志愿者素养得以提升,文化志愿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十四五时期”,大兴区文化志愿者工作将根据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围绕中心工作,借助总分馆制、数字文化馆建设契机,继续规划、制定、组织、开展和服务于各类公共文化活动。

 

 

来源:文旅中国

2021年11月5日 20:00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