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报道》第八期

网站首页    中国考古报道    《中国考古报道》第八期

       作为传统的农耕国家,我国历朝历代始终坚持重农抑商的策略,农业在我国古代是绝对的经济支柱。传说,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女儿姜嫄,踩巨人足迹而生子,认为其子不祥,三弃不死,便给孩子起名叫弃,弃从小就喜欢农艺,长大后遍尝百草,掌握了农业知识,就指导人们种庄稼,传播农耕文化,成为远古时一位大农艺师,被尊称为农业始祖后稷。

 

       如果说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以生产力的提升为基础的,那么在我国,古代生产力的提升就是以农具的变革为基础的。

 

       新石器时代,农业发生之初,人们用石锛、石斧砍伐灌木树丛,放火焚烧,劈地造田,开始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石斧是重要的砍伐工具或武器,一般都有柄。先民们可以用它砍伐植物,为平整土地提供条件。原始社会的石斧造型多样,包括条形、有孔、有肩、凹槽、束腰等造型。

 

       新石器时代石斧

 

       到距今七、八千年以前,我国的农业进入耜耕阶段,人们在伐木烧荒以后,还要进行翻地,于是出现了石铲、石锄、石耜、骨耜、石犁等翻土工具,还出现了石刀、蚌刀、石镰、蚌镰等收割工具和石磨盘、棒、研磨器、木杵等粮食加工工具。

 

新石器时代石犁

 

       夏商西周时期开始有了锋利、轻便的青铜农具,有铜斧、铜铲、铜锄、铜锸、铜镰等,尽管在这一时期青铜类工具已经得到应用,但是应用的范围非常的有限,仍以木、石、骨、蚌农具为主。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境内制作青铜器的原料不是特别的充足;二是青铜器农具的制作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最主要的是商周时期统治者把有限的青铜资源应用到制作各种类型的祭祀用品上,忽视了在农业上的投入。尽管青铜农具的应用范围比较小,但这也是我国古代农具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薛官堡墓地出土铜锄

 

       《国语·周语》云:“民之大事在农。”周人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相传,周代天子每年都会带领臣子和庶民,在天子的籍田里躬亲耕作,并有一套相应的礼仪,即籍田礼。籍田,也称为“藉田”,这是吉礼之一,旨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春秋战国时期,铁和畜力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上来,从此农具便发展到以铁犁牛耕为主要特点,农业也就进入精耕细作阶段。在此后的近二千年里,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并形成了一系列农业生产工具和器具,到元代时种类已达180种以上。按照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工具分为耕地、中耕、收获、加工等工具,其代表性工具分别是犁、锄、镰、磨。

 

铜镰

 

       农业之于我国非常重要,农业生产成果的充足程度是衡量一个朝代兴盛和衰亡的关键指标之一。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具丰富多彩,历朝历代农具都不断得到创新、改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

 

新石器时代石镰

 

2020年3月30日 19:01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