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理论的女性主义转向
一、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1、女性主义的第一次浪潮(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20年代):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定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跟男性一样都应是自由平等的人,给予妇女平等的民权、教育和就业机会,她们就可以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发展和地位,争取妇女的公民选举权、政治与法律上的平等。
(2)基本观点:
A:社会正义的观点——在一个平等的社会中,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得到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男女两性应当拥有同等的竞争机会。
B:关注那些拒绝了女性个人利益和选择的不公正的法律与教育体制,主张纠正这些不公正,特别强调女性受教育的权利。
C: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反对关于妇女的传统哲学思想,他们认为,是教育方面的机会不均等而非生理差异造成了两性之间理性上的差异。主张废除歧视性法律;制定中性法律,反对性别之分;制定反歧视法;以法律加速性别平等的推行。
(3)批评:
A: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强调权利,对权利的强调会导致关爱的价值被贬低,过于强调男性的特征的重要性。
B: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轻易地接受了男性的价值与标准,其结果是“男性的”成了“人类的”,女性希望变得跟男性一样的价值目标偏离了女性主义的本质要求。
C: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在现存资本主义社会内作教育上和法律上的改革和斗争并未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未能触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父权社会的灵魂,在此情况下,妇女欲摆脱压迫是没有前景的。
2、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20世纪60年代):激进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1)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妇女受压迫的根本原因是以权利、统治、等级制度为特征的父权制的存在。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的意义在父权制(patriarchy)中被夸大甚至是纯属虚构的,是可以改变的。致力于更加广泛的制度变革和文化改革,而不仅仅是只改变态度和法律。
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的问题:她们把女性的痛苦过分简化成为单一根源——父权社会,似乎只要全面颠覆了传统父权社会,即可解决女性问题,这种看法非但推论过程失之草率,而且解决的方法也不切实际。
(2)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妇女的从属地位在于资产阶级私有制和阶级压迫。主要由于她们被排除在薪资劳动之外,以及她们在家庭领域中扮演了复制生产关系的角色。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认为最根本的社会改革就是使妇女所做的工作如做饭、照顾孩子等包括在社会生产领域内,而这一局面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
(3)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在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女人受压迫的根源除了资本主义以外还有父权制。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家庭主妇为资本家做了大量的生产工作,不仅资本家从中获利,而且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劳动力——男性工人作为丈夫也在家中得到个人服务。妇女从事的生育是物质性生产工作,但是这一工作使女性在经济上失去独立而依赖男性,父权社会加给女性的同样是物质性枷锁。在消除压迫的形式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主张不仅要重新组织人类的生产劳动,而且也要重新组织人类的再生产劳动即生育。这种重组必须解决生育自由、照料孩子、对家庭给予充分资助、强制性的母亲角色等问题,,但是这种视角忽视了种族、民族和其他方面差异的作用。
3、女性主义的第三次浪潮(20世纪70—80年代):后现代影响下的女性主义新趋势
这一思潮主要吸纳了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跨国跨地区主义以及环保生态主义等观念,强调对于差异的关注。其特点是关注具体情境下的“性别问题”,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观点如下:
(1)根本上否认传统的男女二元对立,甚至质疑社会性别的定义,认为男女两性的概念其实是存疑的,界定也是模糊不清的。
(2)力争打破西方主导的女性主义研究范式,强调地区主体性,认为对各区域的性别议题考察应该置于其具体的国家和族群之中,着重考察性别议题的文化意义与形成过程。
(3)考察那些无法纳入传统女性主义分析框架群体的性和性别问题,强调对同性恋、双性恋、变性等边缘群体和新兴现象的关注。
(4)重视历史过程,挑战静态的性别观和本质论倾向,强调性别议题不再是简单的同与异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动态的过程机制。
(5)关切全球化视野下跨国跨地区性别新现象,注重性别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互动、冲突与整合。
(二)女性主义思潮在社会学理论中的介入
1、女性主义介入社会学研究的机遇
(1)长期以来社会学内部形成的对女性或别问题的普遍忽视。
(2)社会学包罗万象的统一理论的式微和反主流的非实证主义潮流的兴起。
这两次机遇使得女性主义研究在从政治运动中获得实践资源的同时,也从学科本身获得了学术资源和理论养分,从而为社会学中女性主义流派的产生和成长酝酿了合适的土壤。
2、女性主义介入社会学理论的过程
(1)女性议题被忽视:传统社会学理论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理论世界。以往主流的社会学理论基本上是以传统的性别角色(sex-roles)理论为基础,以男性的经验、利益为基础的,符合父权制结构的社会机制以及性别主义(sexist)的范式,在男性为中心的理论世界女性议题普遍被忽视。
(2)女性议题复苏:20 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许多女社会学家深受妇女运动的影响。她们将女性主义思想带进了社会学,但是还没有形成基本的社会学前提和概念,且女性主义社会学被孤立,但是部分社会学家会将“性别”作为社会学变量概念中的一个,表明女性主义逐渐被社会学研究所接纳。
(3)女性议题的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研究开始走向建构论,强调分析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等因素对性别和性的影响,继而分析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其次反对女性主义研究的客观化,强调从主体出发,研究个体的主体性和体验性,以及个体之间互为主体的机制,强调性的地区性和多元化,反对单一的、基于西方社会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丰富了女性主义研究内容,加速了其与社会学的融合。
二、女性主义社会学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
(一)对忽视与曲解女性议题的批判
1、异化课题领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止,异化领域课题几乎还没有收集到有关妇女的资料。
2、社会分层领域:针对家庭问题领域,女性主义对“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提出质疑,指出基于“生理决定论”的一种文化诡计。它预设了男人和女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现有角色分工和地位的合理性,也为传统社会学把家庭作为一个私人空间而排除在主要研究领域之外,社会学将女性及相关议题排除在外提供了理由。
(二)对主导概念和理论中男性化取向的批判
1、传统性别角色理论:假定在界定地位阶层和角色期待时,起作用的是公正的、非个人的“标准化因素”。
2、女性主义对性别角色论的批判:忽视了那些制定角色规则的人(多是男性)是从他们自身利益出发的可能性。
3、对传统的公私两分法的批判:社会学中男性及男性活动的相关领域如国家、市场等一向被视为是公共领域而被赋予重要性,而女性及女性相关领域如家庭、情感等被视为私人领域而遭轻视。女性主义对“工作”和“家庭”等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女性家务劳动也是经济体系的一部分,社会性别理论本身超越了公共与私人、男性与女性的传统两分法。
(三)对社会学本体论及价值中立的批判
1、传统社会学研究范式:核心是对价值中立的客观性追求。
2、女性主义观点:实证主义的坚定反对者,女性主义者认为社会学研究不可能保持中立。主流社会学研究中男性占多数,男性研究者用男性思维表达科学、用男性的价值观定义科学和科学的方法,社会学家借科学研究为名,帮助维系一种使女人居于从属地位的男性意识形态,所谓的客观性是代表男性特殊利益、观点和经验的男人的客观性。此种研究方式自然遭到女性主义批判。
(四)对社会学认识论及认知主体的批判
1、西方传统认识论和认知主体:强调科学知识内容的客观真理性、确定性和理性,而排斥主体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这种认识论忽视了个体特征,一概而论,且这种认识论的主体是男性。
2、女性主义者认识论和认知主体:认为所有的认知进程和认知者都是具体的,情境中的,认知主体参与了对象和客体本身的建构,认知者本身成为认知过程和结果的一部分,且认知主体应该是多元的。
(五)对社会学方法论及其技术策略的批判
1、方法论批判:女性主义者认为,以往的主流社会学的方法论是以自然科学模式为参照,以“客观性”“普遍性”为依据,难以满足女性主义社会学的研究需求。主张建立起相互分离的女性主义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强调男人与女人、男性经验与女性经验、男性方法与女性方法的根本差异,将性别视为社会中人的首要的区分标准。
2、技术策略批判:量化研究方法拉开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距离,无法产生有用的理解,且量化研究提前预设了科学性的行为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人非物品,量化方法将人视作物,忽视了人的主体性。
三、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一)女性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特征
1、女性主义方法论的五个要素
(1) 性别和不平等:男女不平等是由社会性别范式所决定且可以改变。
(2) 经验:采用定性方法分析人们的感觉和行为。
(3) 行动:试图带来某些社会变化,如提高某一特殊妇女群体的地位。
(4) 对研究的批判:始终保持批判的立场,向传统的假设质疑。
(5) 参与性方法:双向沟通取代由访谈者单独发问的单向交流。
2、女性主义方法论的原则
女性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强调从女性的自我经验出发,强调研究者作为主体的介入以及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关系,强调多元的、多样的方法。
(1)“提出女性问题”的原则:提出的问题是围绕女性研究的话题。
(2)持续反思的原则:不断反思和研究作为社会生活基本特点的性别和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3)“提高觉悟”(consciousness-raising)的原则: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女性觉悟意识;研究方法和技术觉悟的提高;活动中潜在觉悟提高。
(4)拒斥“主观一客观”二分法的原则:提出一种参与式的研究策略。
(5)“社会性别计划”(gender planning)的原则:
“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strategic gender needs):致力于克服妇女的从属地位,如消除性别歧视,要求政治平等等。
“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practical gender needs):致力于在具体的领域给予妇女一定的位置,在住房、交通等方面充分考虑妇女的要求等等。
(6)重视伦理问题的原则:女性研究者参与被研究者的个人生活之中保持客观中立。
(7)强调授权和转型的原则:女性主义研究是“为了女性”,关于女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目的都是重要的。使女性提高觉悟,并且改变歧视女性的社会机制。
(二)当代女性主义社会学具体研究方法与技术特征
1、比较法:寻找社会性别不平等的原因的时候使用比较方法。
2、内容分析法:即对现有的文本进行分析以便提出女性的问题。
3、定量法:偏重定性同时也会使用定量方法,如结构式访谈、问卷等。
4、口述史法:通过口述资料可以发现现实中的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和问题。
5、半结构式访谈法:不仅是提问与回答,并参与其中获得信息。
6、音像技术法:照相机、录音机等音像技术适用于隐含的后台世界。
7、合作策略:包括国家间、各方面学者之间、“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于“为了女性”的合作。
女性主义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还包括诸如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文献分析、解释学方法、解构主义方法、批判方法以及其他的定量方法等。女性主义社会学者认为,人类经验是多维度的,只有多种方法并举才能达到探索丰富多彩的女性世界的目的。
四、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新发展
(一)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兴起和转变
后殖民女性主义又称为第三世界女性主义,其本质上是后现代主义在东方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一种变体,他们强调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种族、阶级)对男-女平等、女-女(在错综复杂的种族、阶级关系下,女性的被压迫不是必然来自男人,也有可能来自隶属于不同族群、阶级、国度的女性)平等的重要性。
(二)全球化的作用和影响
全球化影响下,女性主义社会学关心跨国和跨地区的女性人口流动,金融危机和社会转型对于女性的影响,文化全球化中性别话语的流动和竞争等问题。
全球化导致女性主义研究的地区主体性之崛起,更多研究者进行本土化女性主义研究,继而发展出新的理论与解释模型,促成区域女性主义研究独立于西方研究主体。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介入
20世纪70、80年代以后形成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关注多元性、差异性、反权威性等,不再简单地视男人是敌人。它反对本质主义,在后现代女性主义看来女性主义理论应当是比较主义的,而非普遍主义的;是适用于变化和差异的,而非适用于“总体规律”的;同时,后现代女性主义非常重视对边缘群体的关注,如对同性恋者的关注,其视角和态度都是更为解放和开阔。
(四)社会学新领域的开辟
1、家务劳动工作化:认为女性在家庭里所从事的家务劳动不应该排除在“工作”范围,性别不平等在某种意义上产生于丈夫对妻子劳动的侵占,女性主义社会学由此也开辟了对家务劳动的专门研究。
2、女人身体相关社会现象:母亲角色、性行为、黄色媒体和女同性恋等等。
3、同性恋研究:女性主义社会学者以“酷儿”指代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传统性别规范不相符合的人,打破“男—女”、“同性—异性”二分法,包容了所有被权力边缘化的人们。
(五)从整合与分离走向批判性重构
1、整合:在现有的社会学研究中加入性别因素,纳入女人及与女人相关的议题,将女性经验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驱除性别偏见,以更全面、真实地揭示现实世界的全貌。
2、分离:强调男人与女人、男性经验与女性经验、男性方法与女性方法之间的根本差异。
3、重构:强调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不只是关于女人的研究,也不只是由女人来进行的研究,而且是为女人说话的研究。这种研究所需的是对主流研究范式的整体变革,必须挑战其整个基础、假定和通则,强调建构女性主义自己的研究范式和知识理论,真正消除主流社会学中的男性霸权,使女人和女人经验在社会科学的图景中得以呈现,并真正服务于边缘群体的利益。
(六)“男性研究”的重拾和参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现了男权的反弹。女性主义社会学家过多地强调了女性的性别议题,往往忽略了女性和男性是互为界定的。越来越多研究者重新审视并重视针对男性的研究,女性主义社会学家也不可避免地对这些研究做出回应甚至参与其中。
女性主义社会学对于男性研究的重拾,使得“女性主义运动”和“男性运动”相挂钩继而升级为了一场“性别解放运动”,把男女等同为“拥有社会性别的人”,并积极与女性主义社会学对话,男性的研究纳入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的视野,也正在挑战女性主义转向的传统范式。
五、对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的评论与反思
(一)对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的评论
1、女性主义社会学的研究集中于对学科本身的男性中心导向的批判,倡导在女性经验基础上建立新的学科范式。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的兴起既是对西方社会学研究中长期忽视女性议题的一种反叛性回应,也是西方社会学研究自身在遭遇种种困境时的一种应对性结果,它开辟了一种日常生活的社会学图景,这种尝试对社会学理论很具有启发意义,西方女性主义也因此在学术界获得了一块稳固的地盘。
2、女性主义介入社会学以来,对传统社会学理论、方法、研究取向,研究对象和范围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使得社会学不仅仅去关注那些长期以来被遗忘、被忽视的社会现象和人类群体,而且对其本身作为一门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中立性、去权威性展开深入的反思与修正。
3、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女性主义社会学者都是不同程度的社会建构论者,强调知识、科学的社会建构性以及性别、女性的文化建构性。女性主义社会学者一般主张知识旨趣、伦理旨趣与政治旨趣的结合,女性主义研究的学术性与政治性结合决定了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在知识领域的当今地位——边缘的而又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4、女性主义者指责传统社会学理论否认或忽视了知识的“性别化”本质,并且替代性地设计出了由男性统治世界的有关概念和男性主流理论,批判社会学中流行的价值无涉方法与方法论主张,并将其归咎于父权制文化所隐含的两分 法的认识论图式,试图建构一种以女性经验为基础的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模式。
(二)对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反思
1、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女性主义社会学的研究反思更趋向多元化,顺应世界复杂多变的特性,然而在另一方面增加了自身为社会学寻找解放道路的难度,女性主义社会学至今依然处于边缘状态。
2、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仍然有着可供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完善的空间,女性主义内部就社会学的许多重要主题还存在诸多分歧,尚未形成统一的范式或理论,而且主流社会学界对女性主义在社会学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评价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