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网站首页    文化遗产资讯    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有学者认为,良渚古城遗址从学术上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国际社会仍不时出现一些杂音,认为中华文明应从发现甲骨文的商代算起,也就是说能实证的只有3500年左右。良渚古城遗址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实物依据和确凿的学术支撑。

 

       良渚文化是环钱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从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考古发掘共进行了三次,获得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等实物资料,同时经调查“发现了以良渚镇为中心的十余处遗址”,从科学发掘的角度确认了良渚一带存在着远古文化遗存。由此有了第一手考古发掘资料后,施昕更完成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称。

 

       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的发掘,使人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一次在典型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玉礼器,将长期被视为“周汉古玉”的良渚玉器放回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年代坐标,自此,长期以来笼罩在良渚玉器上的神秘面纱被撩开了。

 

草鞋山出土小玉琮

 

       2007年,考古学家又发现以莫角山宫殿为中心的四周还有一圈环绕的城墙。这个大发现标志着在七十年考古历程中,继发现良渚遗址、命名良渚文化后的又一个重要的阶段——确立了良渚文明。在考古学领域内,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于,文化只指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内出现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的遗存,而文明一般要以文字、城市、金属的出现作为标志。

 

良渚古城结构图   图片来源:网络

 

       作为我国同时期规模最大、营建最考究、配置最高级的古城,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时期社会结构的体现,良渚遗址的中心位置就位于良渚古城,布局略呈圆角长方形。城墙南北长1800—1900米,东西宽1500—1700米,总面积达3.07平方公里,相当于四个北京故宫的面积。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在石头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色粘土堆筑而成,城墙底部宽40—60米,现存较好地段高约4米。四面城墙的堆筑方式基本一致,从堆筑技术上反映了城墙的整体性。石、土从山那边运过来,至少需要四万人堆一年。良渚古城外围发现的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距今已经有4700至5100年。该水利系统的确认证实良渚古城具有完整的都城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宫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其价值可与同时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

 

良渚水坝航空影像

 

       这些都能看出当时社会统一规划的能力,难以想象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如何调动如此之多的人力物力,如何管理规模如此宏大的工程等等,这都超过一个部族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是国家产生的证据。正因如此,良渚古城被很多专家学者视为“中华第一城”。

 

2020年3月31日 14:08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