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报道》第十三期

网站首页    中国考古报道    《中国考古报道》第十三期

       我国的货币发展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天然贝币到铜币、金银、纸币的过程。我国是使用金属货币最早的国家,殷墟晚期墓葬出土了很多“无文铜贝”,距今有三千年的时间,应该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金属货币。我国也是纸币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北宋时,在使通行铁钱,交通又极为不便的四川产生了“交子”。明代时,白银广泛使用,清末时,开始发行机器制造的铜元,中间没有孔,方孔圆形的钱自此寿终正寝。

 

 

战国石贝币

 

       在五谷、布帛、贝壳等实物货币、铜币、金银以及纸币这些形形色色的货币形态中,铜币流通的时间与范围最长、最广,所以,中国古代的货币史,基本上可以说是铜币史。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布币)、刀币、环钱、楚币。

 

战国“甘丹”铜布币

 

       西北方的秦国使用环币,其形制取象于纺轮或由玉壁演化而来。环币分圆形圆孔和方孔蚁鼻钱两种。战国时期即较早铸行的是圆形圆孔,后秦惠文王和秦始皇时期,铸圆形方孔“半两”钱。

 

       南方楚国使用的是蚁鼻钱,由贝币演化而来。铜贝上的纹路形似鬼脸,为“贝化”二字组合。蚁鼻喻小,意即小钱。

 

       中原地区,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这里的布币并不是指纺织品用作货币,而是一种形状类似于青铜铲形农具的铜币。《诗经》的《周颂·臣工》中,记载了周王在举行农耕仪式时唱诵的歌谣,其中有一句就提到了“钱”:“命我众人,庤乃钱鎛”。意思是周王命令他属下的做农活的人们,说他要去视察开镰收割庄稼,要他们整理好铁锹和锄头等农具。

 

       “鎛”是指锄,“布”是“鎛”的同声假借字,可以相互借用,“鎛”是一种农具,使用的时候,器身与土地平行,用于锄草,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将铲形铸币称为“布”。这里的“钱”,《说文解字》解释说是古代的一种农具,与铲同类,类似我们所用的铁锹,使用的时候,器身与土地垂直,用于起土。货币为什么要仿造农具的样式呢?也许我国中原地区是传统农耕社会,在早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用青铜制作的农具自然最容易被大家接受,因此就演变成为一般等价物,并逐渐发展成为了货币。我们现在将货币统称为“钱”,就是来源于此。

 

       与中原地区相映成趣的是齐国和燕赵地区。燕赵地区的游牧民族文化浓郁,因此流行使用的是刀币,这显然是从小刀演变而来的,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齐国的刀币体型较大,重量可达40克,俗称大刀。燕国流行的刀币都铸有一个“明”字,所以称为明刀。

 

战国燕国“明”铜刀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了原先各国通行的货币,统一发行方孔圆形的货币,重量为半两。到汉武帝时,统一铸造五铢钱,海昏侯墓发现的堆积如山的铜钱就是五铢钱。唐高祖武德四年,废隋五铢,铸开元通宝。从此,钱币不再以重量命名,而改成通宝、元宝、重宝。开元是开辟新纪元的意思。北宋初,宋太祖也曾仿铸过宋元通宝,都是圆形方孔钱。

 

宋元通宝

 

       圆形方孔钱的形式直到清末机器铸造铜元后才退出历史舞台,其沿袭千年不衰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有方孔易于用绳子穿起来,圆形没有棱角,便于携带,有人认为是便于加工,还有人认为是“外圆内方”表达了中国人的一种“天圆地方”的人文主义观念。

 

2020年3月31日 23:27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