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信仰的二维时空:壁画艺术及其保护修复——以库木吐喇石窟为例

网站首页    专题报道    文物考古    精神信仰的二维时空:壁画艺术及其保护修复——以库木吐喇石窟为例

       从冰河时代的原始人类在洞穴中或为了记录、描绘,或为了祈愿而用彩色矿物颜料画出第一幅画开始,人类的精神就宣告了从肉体中的跳脱和升华,它逃逸出有限的三维与时间,却喷薄并凝固在了绘画这个二维世界里。

 

       若干年后,人们的聚居方式从部落发展到国家,有了完备的礼仪、制度,生产力也大大提高,物质供应也越来越充足,很多东西都改变了,但是在洞穴里墙壁上作画的形式保留了下来,只是,与石器时代相比,似乎壁画的“汤”有了些许改变,“药”更是越熬越浓:精神上的信仰与思索逐渐形成为“宗教”——东西方壁画的发展繁荣都与宗教的传播兴盛不无关联,比如西域和中国的佛教壁画、欧洲的基督教壁画、中东的伊斯兰教壁画。有意思的是,这三大宗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都反对崇拜偶像,也就是反对描绘教义中的神或宗教开创者的形象。不过还有什么方式能比图形图像更能达到传播普及的效果,让哪怕目不识丁的人也能学习和体会呢?当然是图形图像比文字来得更直接,绘画艺术与宗教于是彼此助力,相得益彰。

 

莫高窟第150窟南壁金刚经变

 

       作为墙壁上的艺术,壁画分三种:石窟寺壁画,最典型的是敦煌的壁画;建筑壁画,例如永乐宫的壁画,就是古代绘制在建筑墙面上的壁画;墓葬壁画,例如唐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内的壁画,这类壁画存在于墓葬的墓室或墓道之中。就艺术性而言,我国的宗教题材类壁画取得的艺术成就十分夺目。东汉明帝时期佛教传播到中国,在古丝绸之路上,便相继兴建起石窟寺。石窟寺简称石窟,名称源自天竺古印度,是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石窟寺多建于人迹罕至之地,依山傍崖开凿,与人烟密集之地的庭院殿堂式寺庙相比,不仅节省了建造费用,坚固不易损坏,而且冬暖夏凉,清雅幽静,更适合出家僧人遁世苦修,参禅悟道。因石窟寺内部都有大量佛教壁画和佛像,世人又通称石窟寺为“千佛洞”。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定结县琼孜乡恰姆石窟寺壁画

 

       石窟寺壁画作为石窟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历史、艺术、宗教信仰、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明长河中最为璀璨的纪念之一。石窟寺壁画在我国分布之广、数量之多、持续时间之久,它处难以企及。位于古代丝绸之路要冲的新疆,是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处,是佛教石窟艺术传入中国的首及之所。

 

       新疆石窟寺壁画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是古代新疆社会的真实反映,而且其保留的希腊、印度、犍陀罗和波斯艺术成分,更是研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珍贵形象资料。克孜尔石窟是新疆地区最早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其最早的洞窟建于东汉末期魏晋时期,个别属元代,历时千余年。稍晚于克孜尔石窟的是库木吐喇石窟,始凿于公元4世纪,在南北朝后期至盛唐时为最繁荣,13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后被废弃。现存编号洞窟80个。石窟窟形以中心柱窟和方形窟为主。库木吐喇石窟的洞窟分早期(两晋时期),中期(南北朝时期),晚期(唐至回鹘高昌时期)。早期壁画犍陀罗风格明显,中期壁画风格有所改变,人物形象的轮廓既劲且细,有屈铁盘丝之风,有深浅不同的晕染,色调以蓝、白、绿为主。后期壁画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很多,轮廓勾画粗细相间,非常有立体感。整个石窟以唐代时期开凿的数量为最多,艺术风格上明显具有“唐风”,佛和菩萨画雍容端庄,温柔安详,集中体现了古代龟兹与中原地区的密切文化交往。绝大多数石窟汉族僧人题记留名尤多,有的洞窟还有汉文,回鹘文或汉、龟兹、回鹘三种文字并书的题刻。

库木吐喇窟群区第12窟主室正壁复原线描图  图片来源:文物出版社

 

       据文献记载: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军击退西突厥,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兼统焉耆、于阗、疏勒,谓之四镇。安西都护府移置龟兹后,首先使龟兹地区成为了西域的政治中心,唐军以三万汉兵驻守龟兹,两地使节的频繁往来,使中原王朝与龟兹的关系更加密切。在此影响下,龟兹的佛教艺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出了汉文化在龟兹的交流与渗透。大量的汉僧来自中原,他们巡礼佛教寺院,遗风依旧,在库木吐拉石窟汉僧题名几乎随处可见。库木吐喇石窟是研究新疆地区佛教石窟及壁画艺术发展、演变不可缺少的资料,艺术上的价值也极其重要。但这些被赞叹为“殆越人工”“丹青妙画”的壁画,在历经千年的自然与人为破坏和自身材料老化之后,已经面临各种各样的病害困扰:

 

       由于历史原因,50年代库木吐喇石窟处于无人看护和管理的状态,渭干河的水几乎漫过库木吐喇窟群区所有地面以下的洞窟,河水肆虐地吞食着窟群区临河的下层洞窟,洞窟长期浸泡在水中。有28个洞窟不同程度进水,1.50米以下壁画造到严重破坏,其中15个洞窟毁坏更为严重,3、4、5窟已彻底毁坏……

 

       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的原因,逐渐增多的风沙及降水给洞窟带来更多的不利因素,也给洞窟埋下隐患……

 

       近40年的时间里,库木吐喇石窟现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库车地区气候的异常,每年春季出现的沙尘暴现象,持续的时间长,多处洞窟岩体表面风化十分严重,强烈的日照和频繁的风沙,使崖壁及壁画的表面受到了风化和磨损致使壁画的变色、起甲、颜料层大面积脱落……

 

       每当雨水季节,河水上涨临河的下层洞窟非常潮湿,许多洞窟地面渗水,窟内湿度增大,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壁画空鼓、起甲、酥碱等现象……

 

       库木吐喇窟群区盐碱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当洞窟内岩体中的可溶盐随着水分子运移到壁画地仗层形成盐碱,这在谷北区和谷南区地面以下的洞窟都有盐析发生,因水造成的盐析现象主要出现在洞窟主室和后室的四壁下部,部分洞窟的整个后室都存在着盐析的现象,使岩面疏松及地仗层内部发生变化,导致土质粉化,植物纤维糟朽粘接度降低至壁画散落于地面,部分洞窟后室尤为严重,当相对湿度增加时,壁画表面的水分挥发较慢,气流速度小,还容易形成表面松软风化……引自《浅谈库木吐喇石窟病害成因》,作者:刘勇,新疆龟兹研究所,《魅力中国》2017.10)

 

       幸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工作者们,在积累了几十年壁画保护修复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持续开展了龟兹地区石窟壁画的保护修复研究工作,通过一系列前期调查、检测、试验研究,在戈壁深处历时两年将135幅病害复杂、无法展示的壁画做了研究性的修复,最终使病害消除且能够展示。在技术方面也收获颇多,比如将蜂窝铝板作为非平面型壁画支撑体,为类似工作提供了借鉴。

 

空鼓壁画回贴

 

空鼓壁画灌浆

 

脱落壁画回帖加固

 

开裂壁画支撑体加固

 

       文物需要保护和珍惜,不仅仅是因为《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而是——打一个也许特别不恰当的比方,爱马仕的包如果用牛皮做出来,会比牛本身要贵多了,壁画的颜料、工具、材质,也不是特别贵重的东西,但是融汇凝聚了能工巧匠的心血、技艺,融汇了时代风格和特征,所以才弥足珍贵,文物不同于奢侈品的关键在于,奢侈品再人为地设置稀缺营销的印象,也还是能不断复制和再生产,但是文物,才是真正的不可再生的世间独一无二的珍品。

 

 

 

 

2020年3月31日 23:47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