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国人爱钻石,而中国人爱玉?

网站首页    专题报道    文物考古    为什么外国人爱钻石,而中国人爱玉?

       不知何时起,很多人热衷于买钻石,年轻一代或以钻石满足虚荣,或以钻石投资保值,或以钻石见证爱情和婚姻……人们津津乐道于“八星八箭”、“火彩”、“4C”这些标准和术语。那么,现在的中国人最爱的石头是钻石吗?钻石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和国民性吗? 

       如果能对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所有中国人进行问卷调查“最爱的石头是哪一种”,那么,最有可能荣登榜首的应该是玉。哦,翡翠!有人这样认为。其实,翡翠是清代才开始流行的,从审美特征上来说,翡翠和传统的玉不太一样,从硬度上来说,翡翠摩氏硬度为7,高于传统玉的6至6.5。那么,传统的玉就是新疆和田玉吗?对,但似乎还需要对原始社会时期的情况做一点说明——玉怎么如此复杂,为什么不像钻石那么条分缕析,清清楚楚?……也许,这就是玉的魅力所在吧,所有饱含了历史深度的隽永的文化哪一个是几句话就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呢?

       对玉的推崇,远至石器时代,近至当今社会,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简直无远弗届。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就已经出现了“玉”字,汉字中其他从玉旁的字有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很多人的名字是以玉来起名的。那么,最爱玉的中国人是谁?谁最先开始的?这个答案无解。不过《史记》里记载,武王伐纣的时候,面对摧枯拉朽的武王势力,已无退路的商纣王披上了一身的玉,而后自焚,这个故事有种诡异的美感,残酷血腥杂揉了冷静优雅,我们甚至能想象出商纣王穿戴玉石时的一丝不苟和仪式感,他暴君的形象在这一瞬竟让人产生出一点惋惜、甚至敬畏。故事更深入的层面不再分析,不过可见玉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除了这个故事以外,有关玉的典故、民间传说和神话还有《和氏之壁》、《鸿门宴》、《弄玉吹箫》、《女祸补天》等等。

 

新石器时代出土双鸮玉佩

 

       玉本身是石头,玉器最初就萌芽于石器时代,诞生之初,它的功能和石器一样,都是工具。距今60万年的“北京人”,曾从距离他们居住地两公里以外的花岗岩坡地上找到水晶制造工具——水晶也属于玉石?其实在先民眼中,玉器和石器并无分别,不仅有水晶,稍晚的其他各地遗址还出土了以石英、玉髓、玛瑙、透闪石、蛇纹石等广义的玉石制造的工具。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也许有助于今人对广义玉石的理解:“玉,石之美者”——好看的石头就是玉。经过了数十万年的玉石并存的年代,到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对美的朦胧意识以及殉葬意识的产生,玉、石之间的分化逐渐加大,出现了装饰精美的玉器。在北方,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地区的红山文化出土了松石、蛇纹石等质地的龙、勾云形器、龙首玦、龟、鸟等肖生玉,在南方,太湖东南沿岸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透闪石、阳起石质地的璧、琮、梯形器以及鸟、鱼、龟等肖生玉。

 

良渚文化-玉琮

 

       非考古专业的人,或者对历史不太熟悉和热衷的人,听到“龙山文化”或者“良渚文化”,都会一带而过,并不会在心里泛起一丝涟漪。但是如果告诉他们,良渚文化被有的学者推测与共工传说存在平行关系,龙山文化则可能对应着历史传说中的黄帝至大禹时期,黄河中游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寺遗址甚至有可能是尧帝都城的话,他们也许就会不可置信地张大了嘴并眼前一亮了。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这个时期被一些学者称为巫玉时期,或者神玉时期。一听到“巫”,很多人就来了兴致,这与近十几年国外魔幻小说和影视文化的风行有关。在巫玉时期,“巫”与“神”是指沟通天地、神灵的意思。巫玉时期,玉器从功能、形制与装饰的三个角度与石器彻底分道扬镳,并一跃而为石器之上,成为有权势的酋长、军事手掌、祭司等特殊人物才能拥有的物品,体现着权力、等级。

 

良渚文化玉神人兽面牌饰

 

       从玉石不分到巫玉时期,我国的玉文化下一阶段又该走到哪里了呢?陕西省西安市半坡仰韶遗址中出土过一件玉斧,考古学家们经过分析确认,这件玉斧竟然是用来自和田的角闪石玉制成的。这说明,距今6000年前,和田角闪石玉已经开始被运送至中原了,在此之前,南北广大地区的玉器,其制作材料都是取自距离出土地点不远的地方。到商代时,王室已设了专门的玉石作坊,商纣王是否是真的披着玉石自焚我们也许无法求证,但是商王武丁之妻妇好的墓中的确出土了很多精美的玉器,均是和田玉。从妇好玉器开始,之后历朝历代帝王家中的玉器,均是以和田玉为主流。新疆和田与中原相隔千山万水,但殷墟甲骨文中留下了不少关于“取玉”、“征玉”的记载,为了权力、为了天命,商王们开辟出了“丝绸之路”的雏形。

 

元代和田玉-黑白玉雕双螭纹盘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神”、“巫”、“统治权力”意味虽然有所减弱,但是又增加了更为长久和贴近人们内心的意义,尽管后来各朝代的玉器开始更多地偏向纯粹的审美和把玩,但是这个意义一直颠扑不破,直至今天:《礼记》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中国人的思想深受儒家的影响,而儒学将玉人格化了。儒学的多种观念和玉的各种物理特征被一一对应:

       仁:温润而泽

       知:慎密以粟

       义:廉而不刿

       礼:埀之如坠

       乐: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

       忠: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信:孚尹旁达

       天:气如长虹

       地:精神见于山川

       德:圭璋特达

       道:天下莫不贵

       到了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历史传统和儒学观点融合概括,提出了:“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清代“嘉庆御赏”款白玉砚

 

       需要说明的是,玉器沟通天地、神灵的意味虽然减弱,但是这些观念并没有消失,它们仿佛流入了更深处的潜意识,进而演变出一种被学者巫鸿称为“转化”的观念。这个观念常常被认为与道教的信仰和实践有关——认为玉具有让尸身不腐或者将人体转换为“仙体”的能力,金缕玉衣就是这个观念最有力的证据之一。这又让我们想到了《史记》中关于纣王自焚时的描述,汉代的司马迁是根据当时的史料如实记载,还是无意中将当时人们对玉和死亡之间联系的观念流露了出来呢?

       总之,玉成为人们生活中至善的标准,也成为人们面对死亡时的心灵寄托。玉不仅承载了中国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也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道德标准的最高要求,在此基础上,陶冶了中国人独特的含蓄隽永的审美情趣。钻石固然是美的,璀璨得夺人眼目,而玉没有锋芒、温润不争,但是似乎更具灵性……那是岁月、是历史、是先民精神共同浸染的柔光。

 

 

 

 

 

 

2020年7月22日 14:55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