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类应用程序与用户健康行为关系——基于后现象学理论分析
摘要:本文以数字技术和健康行为的关系为研究主题,通过后现象理论视角,分析作为一种商品的健康应用程序的设计逻辑、用户的理解以及二者的互动过程。本文以薄荷健康这一饮食类健康应用程序为例,分析其依托健康知识体系、用户自我监测来塑造自身在健康饮食领域的专业权威过程,并指出其在专业性权威基础上,通过健康食物的售卖完成商业化变现,而这一商业模式的成功也源自足够“闲暇时间”对保持健康行为的重要性,以及用户对健康饮食观念的认同。至于这一类消费现象是否真正有助于大众健康水平提升,笔者认为有待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健康行为 数字技术 知识与社会 技术与社会
一、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现在,世界各国政府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表现出高度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身体、精神和社会福祉的完满状态[1]。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对健康十分重要。它可以改善大脑健康、控制体重、降低患病风险、强健骨骼和肌肉并提高日常活动能力[2]。在全球范围内,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没有达到全球推荐的体育锻炼水平,而全球超过80%的青少年人口体育锻炼不足[3]。《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我国体育发展目标[4],即到2035年,我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占比要达到45%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2%。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对运动健康的关注程度升高,运动知识、培训课程与相关机构获得更多的关注。
本研究重点是运动知识、数字技术和健康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当代,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方式。这种变革不仅局限于学术或专业领域,而且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健康行为。
笔者对健康行为特别感兴趣,因为它是一种需要实际应用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健康知识与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有着内在联系,且依据使用者的偏好而具备内在的筛选过程,是理解知识、技术和主体行动的关系的良好观测对象。
数字技术是一种新型信息传播形式,它基于计算机、编程、基础设施,将传统信息转化为二进制数字进行生产、储存和传播。从广义上看,数字社会学应该关注数字类信息的运动逻辑、使用状态[5],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数字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一方面,现有研究发现,数字信息会影响社会成员行动,这在政治行动、消费行动方面作用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在数字化时代,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受到数字化的极大影响。对于健身知识而言,社交媒体平台的使用为健身相关信息的交流提供了媒介,从而改变了健康与健身的格局[6]。同样,健身应用程序和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也促进了对健康指标的个性化跟踪,从而使个人能够对其健身计划做出理性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将怎样对待健康知识?从事什么样的健康行为?这一进程受到技术的怎样影响?这些问题值得关注。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视角
(一)健身的社会学研究
在对健康行为的研究中,围绕健身锻炼研究不可忽视。对健身的社会学研究,深入探讨了社会规范和个人体育行为间的相互作用。福柯的理论观点常被应用其中。福柯的“规训”概念是指社会规范和制度对个人行为和身体的控制方式,从福柯的视角切入,体育运动是一种强纪律性、适于规训作用的场域。
福柯关于规制的观点植根于他关于权力和纪律的理论。他认为,权力不仅仅是当权者自上而下施加的一种力量,而是一种在社会各个层面运作的无处不在的分散网络。这种权力以日常实践和例行公事的形式表现出来,个人通过日常实践和例行公事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从而征服自己。就健身而言,社会规范和期望塑造了个人的锻炼习惯和对身体的态度。
围绕这一理论框架,研究人员探讨了有关健身和身体形象的社会规范和期待如何影响个人的锻炼行为。他们探讨了这些规范是如何被内化的,并突出了消费文化在塑造审美中的作用,以及对身体和自我价值的影响。这些研究揭示社会因素塑造健身行为和态度的复杂方式[7]。
1.数字时代下的外在健身规训
在福柯的理论中,规训的过程经由空间分配、编码、层级监视而实现[8]。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传统健身实践也发生了转变。健身应用程序和在线锻炼计划的普及改变了人们参与健身的方式。这些数字平台使锻炼规划更具条理,并跟踪用户进展情况,从而为健身引入了新规范。
在数字化方面,研究者关注到移动互联时代下健身行动发生的转变:规训程度加深、规训心理转变。
首先,互联网技术推进了健身者规训程度的加深。这可以从空间-时间的规训内容和监视机制两方面加以证实。
第一,在规训内容方面。经由地理信息系统,健身软件可以提供基于位置的服务,如推荐运动地点,推送运动同好,从而促进人们联系。尽管社会更加流动,但是相关的健身行动也更加细碎化,健身者可以选择碎片化时间的运动或特定小肌肉群的训练,由此,训练渗入生活的各个场景之中[9]。正如福柯所言,技术是监控权力的物质化与常态化的转换,它将特定的规则和价值伦理嵌入个人的身体中,形成内在约束。这种技术的训练需要日常频繁的接触。
在时间方面,健身运动的突出特性是训练-休息的交替进行,在规训理论中,创生性概念是指有计划的、分步骤的阶段划分和训练过程。这是伴随大工业和机器生产过程而生的一种意识形态,对行动者的收获给予了承诺。但这一套节奏与时间安排单调,有异化人的风险[10],这也在数字程序的安排中加以体现。同时,诸如Keep类软件必然会受市场指标的影响,倾向于获取高日活量、月活量的APP,会倾向于提供用户一个有助于提升软件市场表现的运动规划[11],软件还会通过签到与奖励设定等方式吸引用户登录。而用户花费在软件上的每一分钟,事实上都是在为软件的市场估值创造资产,这正是数字互联时代用户的产消合一的另一体现[12]。
第二,监视机制层面,在互联网中,人们公开自己的状态同时,也受他人的影响而调整自己的网络呈现状态[13]。而对日常生活的监视,诸如微信步数,都使得每人具有了监视和影响他人的能力。
但移动互联时代下的健身运动,并非只是来自健身软件、运动知识体系对人的单向规训。人也产生了内在的心理驱力,去主动地迎合这一过程。
2.数字时代的内在健身规训
在福柯的理论中,行动者因对监视的恐惧而逐渐形成对自我的驯化[14],但是当下的健身活动却日益表现出一种积极意愿下的主动受驯,并在数字软件中得以表现。而推动这一进程的是个体化社会进程与渴望获得“区分”的心理机制的加深。
数字时代的互联技术,客观上加速了社会的个体化进程[15]。区分成为时代的迫切心理。渴望与众不同并不是一种新现象。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然而,这种欲望与现代健身文化的交汇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动力。健身不再仅仅是为了改善健康或提高体能。它已成为一种构建和传达个人身份、彰显个人社会地位的方式。参与健身活动并达到一定的体能水平被视为一种身份的标志,反映了个人对自我完善的承诺以及他们符合社会健康和吸引力规范的能力。
埃利亚斯对礼仪的研究表明了人们会在某种心理和情感作用下对身体进行理性训练[16]。健身者之所以能够主动参与到规训过程中,也与区分的欲望心理相关,并经由对健身的消费过程得以实现。健身已经成为了一种消费的对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健身和运动,已经产生了大量可以供炫耀和消费的符码。与此同时,健身运动以其时间消费为特征,符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逻辑,不能通过消费货币快速实现减肥或增肌,需要重复和累积时间的投入,才能获得身体与样态上的效果,这种消费条件提供了区分的效果。有闲有钱群体满足这一消费条件,而其他社会群体则并不具备。最后,通过意义制造,健身活动者将健身与自律、自我管理、承担责任等道德律令加以联系,将懒惰、贪婪等罪恶缺陷赋予到外群体之中,为自己佩戴勋章。
特别的,在数字互联时代,用户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和媒介,在相关社区记录体验,在书写自我的同时,为社群、健身知识体系添砖加瓦[17]。既补充了相关课程、知识存在的适用性较差的缺陷,又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最终在平台的奖赏,粉丝的赞扬中内化相关的精神和心理图示。
(二)传播学视角下的健康行为
传播学视角下的研究有两条思路。其一,从微观视角下,强调新型社交方式对人行动的影响,其二,群体组织的信息传播入手,对健康行为及信息传播进行研究。在组织信息传播角度,出于利他或互惠考虑,知识分享行为更容易发生[18]。
在数字技术得以发挥其广泛影响力以前,对于个体差异性的解释、在应用运动知识进行的微调,往往依赖于特定的专家,比如医师或健身教练,而数字技术的出现正是改变了这一过程和知识传播的方向。
(三)STS视角下的健身与技术
1.量化自我与自我监控
STS(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特别关注人类与科技互动。数字社会中,通过数字设备,人们能够收集和追踪身体数据,有学者将这一对身体的测度的实践过程称为“量化自我”[19]。
比如可穿戴的手表、手环等科技设备的流行,健身应用程序和可穿戴设备为用户提供了大量有关其运动水平、睡眠模式、心率和其他健康指标的信息。通过这些工具,个人可以跟踪自己一段时间的进展情况,设定个人目标,并获得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这可以提高积极性,改善对锻炼计划的坚持,并最终改善健康状况。这大大便捷了人们对现代技术手段的借用,赋予日常体育运动行为更科学的时代内涵。
人们希望通过数据,获得一种了解自我的新方式,有时,这种测度的结果可能远比自我感知要精确[20]。当然,这也为自我规训提供了基础,科学知识经由数据进入行动者的意义世界中,按照科学指引,行动者可以不断地调节自我实践,以获得更加好的数字,以此来获得科学知识的认可与社会的承认。数字数据重塑了社会“自我”,它将在科学数据中表现良好的自我视作健康身体[21]。
在社会学者看来,这种量化自我的趋势有其局限,它使健康变为一堆数字,减少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健康的意义诠释的可能性,加重了个人责任负担[22]。但是,当下数字技术的知识和数据,似乎获得了人们更多的认可和信任。
除了加深人们对于自身身体的了解,自我追踪技术可以影响后续运动行为[22],即人们依据对指标的反思来调整自己的运动行为。
2.数字技术与健身实践
(1)初识健身:数字技术塑造低准入门槛
健身理念的接受和习得来源是丰富广泛的。具体到数字化方面,无论是从网络社交媒体上受到激励,或是从健身应用程序入手,这都积累了相关的研究,前者侧重传播学,后者也受到社会学,尤其是STS研究者们的关注。从数字类健身应用视角看。采用后现象学的视角,STS研究提供给了一种理解思路。
健身应用程序传播健身和健康理念,首先要给用户提供一个较为简单、易于接受的界面和互动过程。以国内应用程序keep为例,用户在简单输入自己的身体数据、理想目标后,软件将会基于预先设定好的计算生成一套可视化、清晰的规划。正因为简单直观,所以提供给用户一种尝试的可能,这便是技术对于人行动的影响之一。在接触初期,技术尤其突出用户为中心特点,技术意向性是以省力、易于接受为目的[23]。并通过其他的设计和语言,引导用户接受其关于健身的看法和观念。通过语音系统,仿佛引导用户接受指导。
在面对技术呈现的过程中,用户、制造者的设计初心、互动效果共同塑造了关于技术的体验。
(2)健身惯习培养:竞赛与成就机制的作用
在对健身习惯养成和相关观念内化上。游戏和竞赛机制往往被技术征用,作为对用户与参与者坚持的一种奖赏。拿keep举例,它会提供对于用户运动过程的可视化记录,促进用户对于运动过程的理解和感知,也带来奖赏性。数据成为了个人炫耀和表演的基础[24]。可视化的记录也提供了一种自我反思的路径。
Gui等人[25]对微信运动的研究发现,健身应用程序将竞赛特性带入游戏之中,利用社交因素促进用户的长期追踪。
当用户相信它在努力变好时,实际上也是在逐渐接纳这一套的健身运动知识和理念。因为这是福柯所言的“说服性技术”。技术推动了用户进行自我监管[26]。
(3)内化知识:作为参照点的数字技术
对于健身运动来说,量化指标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自身健康状态的窗口。追踪技术将具体的身体状况转为可视化的数字,在直观呈现之外。关于身体的数字,事实上是一种社会身体(社会和文化意义上建构出的身体)。在后现象学的观点看来,在用户对追踪技术数据的呈现进行理解时,人和技术的“诠释”关系将会发生,人在进行解释的过程,也是生产关于自己身体知识的过程[27]。
在知识吸收层面,一方面,量化指标是健身者了解健身知识体系的第一步。通过对自身体重、身高和相关指标的汇总、计算,健身者开始从运动知识体系观察自己的身体。
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健身实践和运动习练的过程中,量化指标提供给他们一种反思运动状态和运动表现的窗口,也可以反思自己对于相关动作要领、运动知识的把握程度。
知识可以被拆解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28],显性知识是可以被表达、教授或经由练习产生的知识,隐性知识是难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只有经由持续的沟通与互动才能传播。体育类知识大部分为隐性知识。身体的数字化,经由对身体的数字化监测,辅助了对隐性知识的理解。
3.数字技术和健身知识生产
数字社会中,个体不仅受到权威机构的监视,还受到其他数字媒介使用者的观看,在社交平台上,人们关注彼此的状态,这使得权力渗入生活的领域之中[29]。
经由对自身健身过程的反思,健身者自愿地记录、编排与分享自身的健身经验。在数字时代中,数字促使生产和消费者的角色合一,推动了自我商品化过程.健身者既是健身知识的消费和健身活动的实践者,也是健身知识的生产者和平台信息的补充优化者。
来自他者的观察会起到两种效果,其一,会监督个体继续从事运动健身行为;其二,来自他者的正向反馈则会激励个体继续从事健身实践和知识生产行动,以求进一步获得粉丝们的积极反应[30]。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和互联网传送,促进人和物之间产生反馈和连接,即互联一切。这种影响力也被运用到互联网相关产品之中,健康类应用程序应运而生,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健康管理工具。健康服务类应用程序基于用户提供的身体数据,通过加以计算,提供相应健康类知识与服务。身体的数字化表现、基于数据计算的健康规划、主体能动性接收知识服务是具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数字技术、运动健康知识体系是三个主体。从个体出发,既受到数字技术本身的影响,也受到运动知识体系的影响,而在此过程中,个体也将能动性参与此过程中,主动进行选择。
本篇分析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如何体验、感知健康数字产品(即数字技术),并用于指导自己健康行为。本篇分析所研究的健康行为,并非狭义上的运动锻炼行为,而是指在现代运动和营养科学指导下的饮食实践,这一行动由于其知识来源的特殊性,因此也被本研究理解为可以探讨的健康行为;并且,正如健身实践中常常提到的“三分练、七分吃”,健身实践主体在运动时,也会将饮食实质性地纳入健康生活模式之中。
分析所依据理论是后现象学理论。后现象学认为,分析人与技术的互动过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首先,分析技术意向性;其次,诠释关系,分析人对技术的理解,技术对人行动的影响,人对技术的解释;最后,分析可塑性,即在不同的情景下,人工制品和用户的交互过程,可能被赋予不同的解释。技术与人的互动,结果并非一定的,将会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产生不同的答案和解释。新的情景会激发新的诠释[31]。
健康服务程序的界面设计、产品服务、网络社区建设等等方面,都体现技术创造者、应用搭建者的意图和目的。当用户开始接触应用程序时,所有设计和服务,都将影响使用者的理解、体验与行动。同时,人在接触技术的过程中,会自然受到技术影响,但也同时自发产生理解,通过人对技术的诠释过程,能动性地参与到技术的使用中,并表达自己的理解。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本篇分析选取健康应用程序为分析对象,关注其产品设计和运行逻辑。值得注意的是,健康服务程序往往综合营养、运动、生理等现代健康知识体系,以此作为专业服务的知识基础;同时,它是一类以商业为目的的数字技术。这两类构成也将促使其程序出不同取向的意向性。
在健康应用程序市场中,众多应用程序蓬勃发展,keep一家独大,日活量约是其他产品的10倍,但其以运动锻炼指导服务为主营业务。本分析选取提供专门化的饮食指导应用“薄荷健康”作为分析案例。通过文献法、参与观察法两类研究方法加以分析。
薄荷健康应用拥有超过1.2亿的注册用户,日活跃用户数(DAU)在200万以上。它是健康饮食领域内龙头级应用程序,也是健康服务类应用程序中的佼佼者。
薄荷健康是一款专注于健康管理的应用,以现代营养和运动科学知识为基础,主要提供营养和健康服务。该应用程序内置庞大的食物数据库,以中国食物为主,拥有超过100万条食物的热量及营养素数据,方便用户查询和记录自己的饮食信息。该应用内置的热量查询和饮食分析工具,使用户能够直观化看到自己每日摄入能量多少,便于用户科学管理饮食,控制热量摄入,从而实现健康生活方式。用户可以在应用上记录体重、体脂、BMI、围度、睡眠状况等重要健康数据,长期保存并随时查询,以此来管理自己的健康状态。薄荷健康发展健康社区,鼓励用户分享每日饮食。此外,还有专属的订阅制会员服务,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饮食计划和营养学分析。
数字产品的特色是可被反复修改,作为一项薄荷健康上架已经12年的应用程序,在考察其现在的产品形态之前,有必要梳理其应用发展史,这将有助于理解其产品意向性和服务重点的流变。
五、研究分析
(一)应用程序发展史与运行逻辑转换
2011年“减肥食物库”应用上架应用市场,后于2013年更名为“薄荷健康”。这是薄荷健康从网站式食物库走向手机端的第一步。彼时,这一应用的工具性特征仍非常浓厚,用户主要是健身爱好者,对每日饮食摄入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将其作为一个便捷的热量记录工具。后来,薄荷健康屡次陷入商业化变现的困境,并于2014年推出食品电商业务[32]。2014-2016年间,薄荷健康试图通过电商销售,扭转因为工具性应用性质而不易盈利的困境,但这一阶段的收益并不明显。在此阶段,便产生了第一次健康服务和商业逻辑的张力。2017年,薄荷健康宣布全面转型为健康管理平台,2018-2019年确立健康消费平台的新定位,开始聚焦于自营健康类功能性零食[33],此时,其自营食品有了客观的销售额,并提供会员功能,开始提供定制化饮食服务。薄荷健康微信小程序2019年GMV(商品交易总额)为8000亿元,2020年,薄荷健康小程序在微信健康零食月销售已超1000万元,占公司总销售额的两成左右。将公司重心转向健康食品后,公司的销售额在两年实现翻倍增长[34]。
在应用设计方面,薄荷健康应用程序于2016年新增“话题”板块[36],2017年新增“发现”板块;2020年新增细分睡眠记录、健康档案等内容。与此同时,薄荷健康广泛拓展自己的影响力领域,通过微博、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加大自己电商产品宣传力度,并于微信上构建轻便的食物热量查询工具,继续提供专业性服务。
薄荷健康将记录饮食作为自己提供的健康服务。对比Keep以健身训练课程和社交为核心的产品构成,薄荷健康应用有不同的发展逻辑。这根植于饮食记录行为的本质属性,这一类行为两类特征,其一,展演性较弱。相较于身材或展示,健康饮食往往难以给人视觉冲击,因为朴素的低脂饮食往往不具备“色香味”,因此在视觉和社交效果上并不理想;其二,记录行为的耗时较短,简单地记录并不需要多长的时间,因此用户也不会在应用程序上滞留太久,这使得薄荷健康应用程序在早期,难以效仿Keep,通过健康服务的日活量撬动公司价值增长。而Keep可以通过长时间训练课程、网络社区圈子等模式来吸引用户投入,通过用户产消合一[37],增加产品自身价值。
从作为工具性的食物库,到引入健康管理、减肥健身,再到发展商城、营养管理、社区等板块。薄荷健康对于自身定义的转变,也从产品本身和用户反馈中得以体现。
(二)薄荷健康应用意向性与用户诠释
报告通过时间顺序,依次梳理薄荷健康应用其在设计、健康服务提供等方面的内容,分析其意向性。薄荷健康应用是以健康服务为基础的商业应用。因此,其服务中需要提供健康服务,也需要实现商业变现。
此前对keep研究表明[38],作为一项商业产品,一般健康类应用程序以提供针对健康的支持类服务为基础,以售卖专业知识服务(如进阶版、定制化的训练和健康知识与课程)为盈利点。同时,要尽可能地增加用户使用健康类应用程序的时间,并通过广告或者营销获得收入。因此,应用程序设计时倾向于表现这三种意向性。基于此前对薄荷健康发展历史的梳理,报告认为,薄荷健康界面的意向性特征是发展变化的,并最终表现出不同于keep的特征。报告将首先介绍其界面设计,并按三类主要服务上线时间先后,依次分析其意向性和用户诠释。
1.界面设计
界面设计方面。薄荷健康应用程序以其清新的薄荷绿色调和简洁的设计风格,营造出一种健康生活的氛围。应用的Logo和文字经过精心设计,以“薄荷”两字为主题。进入应用后,在菜单设置上,薄荷健康底部五个菜单分别为“记录”、“发现”、“打卡”“商店”和“我的”等栏目,首页“记录”展示了用户的健康数据概览,发现板块提供了丰富的资讯,商店板块提供了健康食品,而“我的”板块则集中展示了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设置。这些栏目的布置符合用户的场景化适用需求,使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所需功能,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和应用的使用频率。
2.记录界面
分析健康类应用程序提供的服务对用户的影响,可以从其提供的服务方面入手。第一,健康类应用程序首先将提供一套计划,用于指导用户的健康行为。这一套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它要求用户定期输入饮食或身体数据,以便于对计划进行调整。薄荷健康的记录界面,即默认首页,提供健康服务。记录界面,采用低饱和度的颜色和金刚区UI图标,突出了常用功能,如食材卡路里搜索、个人健康记录分析等。
作为用户,初次使用时,应用会自然弹出窗口要求用户输入自己的体重、身高、健康饮食预期时长、目标重量。然后,APP将依据用户目标体重和目的(增肌、减重等)自动计算出每日推荐摄入的热量,用户需要在每一餐将自己的摄入量数据输入其中。这便体现其应用设计中健康取向的意向性。
用户通过记录每日饮食和卡路里摄入情况,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薄荷健康的“配料解读”功能允许用户了解食品成分,做出更健康的饮食选择。此外,薄荷健康的菜肴识别功能和餐前建议为用户提供了即时的营养指导,帮助他们实现营养均衡的饮食目标。
薄荷健康应用以记录用户饮食热量为突出特点,这一板块是其最早上线的功能板块。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工具和营养食品,薄荷健康不仅帮助用户记录和分析日常饮食,还提供了针对性的健康解决方案。以期让用户能定制化地开展健康行为。这一功能也成为其应用代表性符号和权威性来源。
除了饮食外,薄荷健康应用还提供运动建议和计划。根据用户的健康状况和运动经验,应用会推荐合适的运动类型和强度。运动计划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拉伸等多种运动形式,旨在帮助用户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应用还会记录用户的运动数据,如运动时间、消耗热量等,以便用户跟踪自己的运动进度。但是,似乎受限于运动板块记录功能不佳,用户很少在此应用上跟随锻炼。
2020年,应用更新了记录界面,增添了其他记录条目,比如在记录页面增加“吃多了记录、喝水、排泄、经济、睡眠、运动等条目”,划分细致,意味着需要用户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在记录本身,这也体现了数字技术对于健康数据获取意向的加深,体现了技术对个体数据索取范围扩大。同时,新增“吃多了记录”则是将隐含的价值判断更直观地凸显出来。“吃多了”是违反健康生活原则的行为,应用加以单独记录,则是刻意放大其特殊性,促使用户加强自我监控。同时,这一设计也将社交属性融入进去,和此后网络社区建设关联起来。
3.“商店”界面
薄荷健康的盈利模式主要基于会员制和营养产品销售。通过会员制,用户可以享受更多定制化的健康服务,如饮食评分和建议、餐前建议等。
电商与商店界面是薄荷健康继饮食记录后推出第二类主要服务。作为内置的电商平台,其在视觉上与淘宝、京东类电商平台相似。采用橙红色作为主调,金刚区UI中区分了主食、零食、周期性减重套餐等模块。
薄荷健康商店界面直观呈现出促进消费的意向性。但其对用户的影响,以及用户的诠释逻辑却需要立足于其健康行为本身性质进行理解。
记录每日饮食,虽然耗时不长,却并不简单。用户为准确了解摄入热量,最好方式是称重自己摄入菜品的重量,每吃一个东西,都要事先称重,再去食材库搜索,然后记录在今日摄入之中,才能获得一个热量指标。并且,倘若按照所谓健康菜谱来自行制作每日饮食,甚至需要对诸如用油量等细微环节进行监控。与行业老大keep不同,薄荷健康所推广的健康行为是饮食记录,这本质上要比单纯的课程跟练、锻炼更加繁琐。尽管有部分用户确实可以坚持,但是这种受制于专业知识本身的繁琐,无法被产品设计的意向性抵消,换言之,产品无论设计多么简单、便捷,用户都会受挫于每日三顿称量或制作食物的辛苦。比如,一位用户故事便展现这一点[39]。
A女士37岁,是一位13岁孩子的母亲,财力和时间充沛。在一次同学会后,她看到曾经不是很突出的同学却因为身材好而显得很年轻,自己却略显老态。在这之后,她决心想办法减肥。她在App store排行榜上面发现并下载了薄荷,录入了自己身体的基本情况。摸索试用了一周以后,她充值了会员,发现会员推荐的食谱加适当运动的方式好像有效果能够比较,自己也稍稍变轻了一点。但坚持了大概一个月以后,她觉得每天都用这个方式来饮食太麻烦了,她看到商城有很多现成的薄荷自营健康低卡食品,满足了营养低卡的需求,又非常的方便。她在第一次买了后发现味道、营养和减肥效果都还不错,随后又购买了21天减肥套餐,21天结束后,A女士瘦了10斤,现在她时不时去商城里购买商品。
因此,基于用户对健康诉求和记录本身的成本,薄荷健康推出商店界面,能够在不违背记录每日饮食的健康原则前提下,通过另一种路径实现自我监督,即购买已经按照专业知识制作好、称量好的食品,以满足每日的热量和健康需求。现在,进入商店界面,第一条目便是“10斤挑战”,售卖21天预制全餐(一日三餐),便体现用健康饮食服务来标准化用户饮食行为的意向。
同时,即便买家并没有使用薄荷健康记录饮食的健康行为习惯,薄荷健康应用十余年积累的营养学知识体系和此前用户的口碑,也为其增添了无形的权威,使其在健康零食、功能性食品(如睡前燃脂饮料)上具有良好的销售市场。用户对于健康行为的理解与接受,以及对产品意向性的诠释,就直接表现为产品近年增长的销售额。尽管这些买家并不一定从薄荷健康应用中购买,也不一定是该应用程序的使用者,但其共享一套健康生活方式理念。这一过程表现薄荷健康产品(包含健康服务、食品商品)和用户间的交互的可塑性特征。这一可塑性基础并非是用户使用薄荷健康记录饮食,而是健康生活理念所要求的“记录饮食并关注热量”,而薄荷健康十余年积累的符号象征(即品牌),成为用户理解其食品产品和健康服务的原因。
4.“发现”界面的社交功能
健康类应用程序中大多构建网络社区。这是一个互动场域,可以使用户进行自我展现。当然,这需要用户坚持健康行为,并对健康行为数据加以记录。薄荷健康的社区功能需要从“发现”这个板块进入,这一板块提供了食物选择、广场、朋友圈、活动中心、用户故事等栏目。
前文指出,对饮食行为记录,这一健康行为的展演性和社交功能都较弱。因此,薄荷健康应用在设计上,并不重视对自由社交环境的打造,而是以官方引导、话题聚焦为特色,吸引用户参与讨论。薄荷健康早年也上线过“圈子”板块,但最终还是用“发现”和“话题”板块加以替代,便展现此类意向性。
各种话题聚集在应用社区“广场”中,如“吃多了广场怎么办”,涵盖了“生理期暴食、社交吃饭难以控制热量”等是常见热门话题。应用引导用户集体讨论的形式,用户也在参与其中获得了自我表露和来自网友的监督。本文选取一个帖子加以展现:
一个网友提问:“为何我按照科学饮食时间进食,体重还没有波动?”在15条回复评论中,有网友表达共鸣,也有网友给出建议,比如“吃米饭就不要再吃土豆丝了”“轻断食方法中,如果吃太饱,感觉不到饥饿感是不会有减肥效果的”等等。
因此,在这一主题引导式的社交中,既有情感互动,也有具体实践,在微观上从情感和健康知识两个方面影响用户的行动原则,网络社区问答形式也补充了原有抽象、不具象的饮食健康知识,给出了实操落地时应该注意的措施和方案。
用户参与健康应用程序的过程中,不仅是被动接收信息,更是积极参与互动。他们可以在网络社区中分享自己的健康故事,参加健康挑战,或通过薄荷花田功能参与打卡和记饮食活动,以此获得奖励和鼓励。
薄荷健康应用会定期推出一些健康话题,引导用户进行讨论。这些话题涵盖了饮食、运动、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用户拓宽健康知识面,提高健康意识。
在网络社区场域内的互动,会促使用户之间相互影响,比如促进相互监督、相互鼓励,来促进健康行为的持续发生。另外,社区可以提供知识和信息上的补充。在网络社区中,用户通过发布和书写,来记录和公布自己的健康行为和经验,完成自我展示。通过书写过程,在微观用户层面,增进了对自我健康行为的认知,对相关知识的把握、理解和诠释。这一过程客观促进了知识体系的完善,即用户对自身经验的书写,也是一个知识生产过程,能帮助对平台知识的补充,有助于弥补平台底层知识的欠缺。用户在此一过程为差异性知识大厦的建构做出贡献。
六、总结与反思
在数字化时代,健康应用程序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工具。这些应用程序以现代科学知识为基础,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务和产品,帮助用户管理自己的健康行为。然而,这些应用程序的设计和服务并非仅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开发者的意图和目的的体现。因此,从后现象学的视角出发,本文对薄荷健康应用程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立足于商业应用程序的商业和健康服务的双重意向性本质,本文首先梳理薄荷健康应用发展历史和产品设计的转变,重点指出其伴随商业化过程推进,在健康记录和社交平台搭建上的意向性,其试图增加用户对自身健康饮食行为的监控力度,深化对健康行为的认同,这也与其商业化的途径——售卖标准化健康食物不谋而合;第三,本文着重分析其商店板块意向性,以及用户发生健康食品购买的社会逻辑。分析指出,无论是否为该应用程序的使用者,购买商品用户都共享一套健康生活理念,并用于指导其生活实践,而薄荷健康的食物库技术则在用户健康行为和健康饮食知识体系之间搭建起桥梁,对于产品使用者来说,购买内置的健康食品可以便利饮食记录过程;对于非产品使用者来说,薄荷健康的食物数据库成为其阐释购买行为合法性的一种凭仗,这也表现出人对于技术能动性征用,以实现个体健康目标。最后,本文分析薄荷健康应用中的有限的社交和社区属性,这一界面的存在,一方面促进用户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健康知识,但又受制于产品意向性设计,增添用户对不健康行为的焦虑感。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对健康应用使用者的技术诠释过程的分析,不同使用者会对技术加以不同程度的征用,而本研究仅仅分析了愿意购买健康商品的使用者,缺乏对其他类型个体的分析。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增加用户访谈,以期推进对个体健康行为和对技术诠释过程的细致理解。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Physical activity[EB/OL]. (2022-10-05) [2023-11-17].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physical-activity.
[2] Technology Magazine. Research shows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the fitness industry [EB/OL]. (2021-5-28) [2023-11-17]. https://technologymagazine.com/digital-transformation/research-shows-impact-technology-fitness-industry.
[3] CDC.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EB/OL].(2023-08-01)[2023-11-17]. https://www.cdc.gov/physicalactivity/basics/pa-health/index.htm.
[4]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EB/OL]. (2019-09-02) [2023-11-17]. https://www.gov.cn/xinwen/2019-09/02/content_5426540.htm.
[5] 赵一璋, 王明玉. 数字社会学:国际视野下的源起、发展与展望[J]. 社会学研究, 2023, 38(2): 26-48+226-227.
[6] Digital Development Overview: Development news, research, data | World Bank[EB/OL]. (2023-9-28)[2023-11-17]. https://www.worldbank.org/en/topic/digitaldevelopment/overview.
[7] 钟洁. 健身房:一种身体规训机制的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8] 文军. 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9] 唐军, 谢子龙. 移动互联时代的规训与区分——对健身实践的社会学考察[J]. 社会学研究, 2019, 34(1): 29-56+242-243.
[10] 关巍, 张晓娜. 资本主义异化问题的节奏分析——读列斐伏尔《节奏分析:空间、时间和日常生活》[J]. 大连干部学刊, 2016, 32(4): 12-16.
[11] ZHENG E L. Interpreting fitness: self-tracking with fitness apps through a postphenomenology lens[J]. AI & SOCIETY, 2021.
[12] 赵一璋, 王明玉. 数字社会学:国际视野下的源起、发展与展望[J]. 社会学研究, 2023, 38(2): 26-48+226-227.
[13] 刘涛. 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福柯“空间规训思想”的当代阐释[J]. 国际新闻界, 2014, 36(5): 48-63.
[14] 米歇尔·福柯. 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第2版[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15] 邱泽奇. 数字社会与计算社会学的演进[J]. 江苏社会科学, 2022(1): 74-83+242.
[16] 宋崇. 浅析埃利亚斯的思想来源——与韦伯、弗洛伊德的对话[J].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13(3): 83-89+112.
[17] 唐军, 谢子龙. 移动互联时代的规训与区分——对健身实践的社会学考察[J]. 社会学研究, 2019, 34(1): 29-56+242-243.
[18] BOCK G W, KIM Y G. Breaking the Myths of Reward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Attitudes about Knowledge Sharing[J].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15(2): 14-21.
[19] ZHENG E L. Interpreting fitness: self-tracking with fitness apps through a postphenomenology lens[J]. AI & SOCIETY, 2021.
[20] BRUBAKER R. Digital hyperconnectivity and the self[J]. Theory and Society, 2020, 49(5-6): 771-801.
[21] LUPTON D. M-health and health promotion: The digital cyborg and surveillance society[J]. Social Theory & Health, 2012, 10(3): 229-244.
[22] AJANA B. Digital health and the biopolitics of the Quantified Self[J]. DIGITAL HEALTH, 2017, 3: 205520761668950.
[23] MALONEY A E, MELLECKER R, BUDAY R, 等. Fun, Flow, and Fitness: Opinions for Making More Effective Active Videogames[J]. Games for Health Journal, 2015, 4(1): 53-57.
[24] GILL K S. Hermeneutic of performing data[J]. AI & SOCIETY, 2017, 32(3): 309-320.
[25] GUI X, CHEN Y, CALDEIRA C, 等. When Fitness Meets Social Networks: Investigating Fitness Tracking and Social Practices on WeRun[C/OL]//Proceedings of the 2017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Denver Colorado USA: ACM, 2017: 1647-1659(2017-5-02)[2023-11-17]. https://dl.acm.org/doi/10.1145/3025453.3025654.
[26] ZHENG E L. Interpreting fitness: self-tracking with fitness apps through a postphenomenology lens[J]. AI & SOCIETY, 2021.
[27] ZHENG E L. Interpreting fitness: self-tracking with fitness apps through a postphenomenology lens[J]. AI & SOCIETY, 2021.
[28] 陈晨. 从知识传递到知识生产:青年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的数字化转型[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9): 149-159.
[29] 赵一璋, 王明玉. 数字社会学:国际视野下的源起、发展与展望[J]. 社会学研究, 2023, 38(2): 26-48+226-227.
[30] 陈晨. 从知识传递到知识生产:青年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的数字化转型[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9): 149-159.
[31] ZHENG E L. Interpreting fitness: self-tracking with fitness apps through a postphenomenology lens[J]. AI & SOCIETY, 2021.
[32]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产品分析及优化:薄荷健康,如何提高运动健康产品DAU?[EB/OL].(2020-04-17)[2023-12-09].https://www.woshipm.com/evaluating/3714929.html.
[33] 果集行研.万字拆解:功能性零食品牌薄荷健康,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布局年轻人市场?[EB/OL]. (2021-06-18) [2023-12-09]. https://zhuanlan.zhihu.com/p/381800846.
[34] 品牌主理人.10倍增长,薄荷健康在社交生态中掘金[EB/OL].(2020-12-25)[2023-12-09].
[35] https://www.36kr.com/p/1022649324667652.
[36]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薄荷健康拆解分析报告:如何给用户提供全面的服务?[EB/OL].(2020-09-18)[2023-12-09].
[37] 赵一璋, 王明玉. 数字社会学:国际视野下的源起、发展与展望[J]. 社会学研究, 2023, 38(2): 26-48+226-227.
[38] 唐军, 谢子龙. 移动互联时代的规训与区分——对健身实践的社会学考察[J]. 社会学研究, 2019, 34(1): 29-56+242-243.
[39]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产品分析及优化:薄荷健康,如何提高运动健康产品DAU?[EB/OL].(2020-04-17)[2023-12-09].https://www.woshipm.com/evaluating/3714929.html.
刘春志